这首包含关键词“冰拆野塘初滟滟,雪残芳草已离离”的诗句出自北宋诗人梅尧臣的《春日》,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原文:
春日
宋·梅尧臣
冰拆野塘初滟滟,雪残芳草已离离。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存诗约二千九百多首,内容广泛深刻,风格平易朴素,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开启了宋诗的时代。
译文:
野外的池塘在冰雪融化后,水面初现波光潋滟;残雪覆盖的草地上,芳草已经长得茂盛繁密,东风并不能吹散我心中的愁云,反而让春日里的愁绪更加绵长。
释义:
- “冰拆野塘初滟滟”:描述了冰雪融化后,野外池塘水面波光粼粼的景象。
- “雪残芳草已离离”:形容残雪未消时,芳草已经长得非常茂盛。
- “东风不为吹愁去”:表达了春风并未能吹散诗人心中的愁绪。
- “春日偏能惹恨长”:则进一步强调了春日反而让愁恨更加绵长的感受。
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无奈,前两句“冰拆野塘初滟滟,雪残芳草已离离”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到来时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但后两句“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却笔锋一转,将诗人的愁绪与春日的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和动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某个春日里,面对自然界的美景,却难以排解内心的愁绪和苦闷,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哀愁和无奈的诗歌,这也反映了梅尧臣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