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古松
宋·孔平仲
东冈夭矫两苍龙,千尺蟠空黛色浓。
孤影半临秋水净,乱声长与夜风同。
盘根错节谁能解,远干斜枝势自雄。
莫道此中多屈曲,亭亭终见出云中。
作者及朝代
孔平仲,北宋文学家,字毅父(一作义甫),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治平二年(1065)进士,初授分宁(今江西修水)主簿,熙宁三年(1070),任秘书省校书郎,编修中书条例,后坐事免职,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晚年隐居庐山,元祐初,起为国子司业,又出知衡州(今湖南衡阳),元祐六年(1091)回朝,复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兼起居郎、中书舍人等职,绍圣中,又坐事贬知惠州(今广东惠阳),再徙韶州(今广东韶关),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始得归,有文集五十卷,已佚,近人辑有《孔平仲集》。
作者简介
孔平仲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以文章名世,其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尤擅长于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在政治上,他虽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正直的品格和独立的思考。
译文
东边的山冈上,两棵古松如同夭矫的苍龙,千尺高的枝干在空中蟠曲,颜色浓重如黛,它们的孤影倒映在清澈的秋水中,乱声与夜风一同呼啸,盘根错节的树根无人能解,远干的斜枝气势雄伟,不要说这古松中多屈曲,它们终将亭亭如盖,高耸入云。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东冈上两棵古松的描绘,展现了古松的苍劲、挺拔和生命力,诗人用“夭矫两苍龙”来形容古松的姿态,突出了它们的雄伟和壮观,通过描绘古松的孤影、乱声以及盘根错节的树根,进一步展现了古松的坚韧和顽强,诗人以“亭亭终见出云中”作结,表达了对古松终将高耸入云的期待和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古松为题,通过对古松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拔、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向往,诗人用生动的笔触和形象的比喻,将古松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读者眼前,诗人还通过描绘古松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进一步突出了古松的坚韧和顽强,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孔平仲在政治上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正直的品格和独立的思考,他通过描绘古松的坚韧和顽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困境的乐观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诗人也可能通过这首诗来寄托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希望自己也能像古松一样,在困境中保持坚韧和顽强,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