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欺多类此,抚枕长谣识吾过。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诗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道路各相异,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慷慨独悲歌,知音世所稀。

人生自欺多类此,抚枕长谣识吾过。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表现出对自然及人生的深刻感悟,影响深远。

译文

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人的一生道路各不相同,但养生长寿却可得永年。

常常害怕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黄落百草凋零。

慷慨悲歌独自长叹,知音却难寻觅。

人生自我欺骗的事情大多像这样,我拍着枕头长啸高歌,认清自己的过错。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人生的无常、短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于珍惜时光、及时行乐以及自我反省的思考。“人生自欺多类此,抚枕长谣识吾过”两句,更是直接点出了人生中的自欺欺人现象,并表达了作者通过反思来认识自己过错的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人生”为题,从多个角度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作者以飘尘、转风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使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作者也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认为应当视同兄弟,不必过于计较血缘关系,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作者主张及时行乐,珍惜时光,同时也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人生自欺多类此,抚枕长谣识吾过”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作者通过自我反省,认识到了人生中的自欺欺人现象,并表达了通过反思来认识自己过错的态度,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陶渊明晚年时期,当时他已经辞去了官职,回归田园生活,在长期的田园生活中,陶渊明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思考,这首诗正是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和反思,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以及人们对生命和未来的不确定感,在这种背景下,陶渊明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