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闭门无逸气,尚能为客诵新诗。出自哪首诗?

小编9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客至

宋·陆游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莫道闭门无逸气,尚能为客诵新诗。

作者及朝代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草堂的南北绿水缭绕、春意荡漾,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没有因为迎客而打扫,只是为了你的到来,我家草门首次打开,离集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境贫寒只有陈酒浊酒招待,不要嫌弃客人我柴门简陋,还能为你吟诵新诗。

释义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所清幽、拮据的境况,表现了诗人孤寂的心情和对友人来访的喜悦,前两句描写了草堂的环境,后六句写草堂主人迎客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真诚质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亲切感人,充满了生活气息。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了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诗的前半篇写“客至”,作者描写客至,不从正面着笔,而从村居生活中来访者稀少这个侧面落笔,却折射出作者的处境和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诗的后半篇写待客,作者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下两句把一个场景写成了两个画面,分别描画出了喜客心情和待客的盛情,作者舍弃了对久别重逢、秉烛夜谈的热烈场面的描写,而只是用“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来突出客人因诗人的实际境遇所感受到的几分歉疚,几分盛情,以及流露出来的由衷的谢意,诗人的种种情态,就在字里行间显现出来。

尾联以劝酒的辞语结束,言尽而意未尽,在言尽的一层上,它表明诗人虽然穷困,可是精神很充实,穷志不穷,还希望友人尽情赏玩领略自家的美好景致,喝尽壶中的美酒,这叫做“冲淡”,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诗歌的一种高妙境界”,在言不尽的一层上,它透露了诗人由于客人到来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变化,在冷清落寞之中,一霎时增添了许多生活的情趣,谈兴打开了,精神振奋了,连做梦都想为客人吟诗,正像杜甫“宾客满堂知是贵,酒肴半减不为贫”(《晚晴吴郎见过北舍》)的心情一样,在“得友”的喜悦中,诗人忘了自己生活的艰难和困顿,他高声吟诵,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诗就在这时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不尽的余韵。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杜甫草堂初建时,杜甫历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这首诗,就细腻地表现了杜甫当时这种心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