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望海》
宋·李觏
雷雨未成龙起晚,海天无际鹤归迟。
云浮山色千重翠,水涨溪桥一尺泥。
远树苍苍烟霭霭,斜阳淡淡柳依依。
凭阑无限伤春意,尽在东风吹泪时。
作者及朝代:
李觏(1009年—1059年),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抚州资溪县高阜镇)人,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一生“奋励讲学,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并献身于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著作甚丰,有《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等传世。
作者简介:
李觏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善于著文,他一生以兴学办教为己任,致力于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播,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政治上,他主张改革时弊,振兴国家,曾积极参与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他的著作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雷雨过后,龙尚未腾飞而起,天色已晚;海天茫茫,无边无际,仙鹤归巢也显得迟缓,云雾缭绕,山色青翠欲滴,重重叠叠;溪水上涨,溪桥边淤积了一尺深的泥土,远处的树木郁郁葱葱,烟雾缭绕;夕阳斜挂,柳条随风依依摆动,我凭栏远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伤春之意,这伤感之情全都随着东风的吹拂而化作泪水。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凭栏远眺海天的景象,通过雷雨、龙、鹤、云、山、水、树、烟、斜阳、柳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诗人以自然景象为引子,抒发了自己内心的伤春之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首联“雷雨未成龙起晚,海天无际鹤归迟”以雷雨和鹤归的迟缓,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颔联和颈联则进一步通过云浮山色、水涨溪桥、远树苍苍、斜阳淡淡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尾联“凭阑无限伤春意,尽在东风吹泪时”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伤春之情,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有关,李觏一生致力于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播,积极参与政治革新运动,但时运不济,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会感到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无奈和伤感,这首诗可能就是他在某个春天凭栏远眺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内心情感,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