磅礡昆仑三万里,不知何地可埋忧?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376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清代诗人谭嗣同的《昆仑》,下面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昆仑

清代:谭嗣同

磅礡昆仑三万里,不知何地可埋忧?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后因变法失败而被清政府杀害,年仅33岁,他主张开矿山、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变科举,搞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受到光绪帝和梁启超等人的赞赏,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译文

辽阔无垠的昆仑山绵延三万里,如此广袤的大地,却不知哪里可以埋藏我心中的忧愁?

释义

“磅礡昆仑三万里”描绘了昆仑山的雄伟壮观,强调了其广袤无垠的特点。“不知何地可埋忧?”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和苦闷,他试图在广袤的自然中寻找一个可以寄托或埋藏这些忧愁的地方,但似乎无处可寻。

赏析

这首诗以昆仑山的辽阔为背景,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苦闷,昆仑山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象征,常被赋予神秘、崇高的意义,诗人借此来抒发自己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不知何地可埋忧?”这一问句,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现实困境的无奈和迷茫,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谭嗣同维新变法失败前夕,当时,他深感国家危亡,民族命运多舛,内心充满了忧虑和苦闷,昆仑山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被诗人赋予了深厚的情感色彩,他通过描绘昆仑山的辽阔和壮美,来表达自己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于现实困境的无奈,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谭嗣同个人的情感世界,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