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如怒涛撼坤轴,夜半折我南斋竹。出自哪首诗?

生辉10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湘妃竹

宋·苏轼

泪染斑斑湘妃竹,

声如怒涛撼坤轴。

夜半折我南斋竹,

似听舜妃啼苍梧。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诗词文赋均有极高的成就,且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有卓越表现,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其乐观豁达的性格和深厚的文学造诣,使他成为后世敬仰的文学巨匠。

译文

湘妃竹上斑斑点点的泪痕,

声音如同怒涛般震撼着大地的轴心。

半夜时分折断了我南斋的竹子,

仿佛听到了舜妃在苍梧山上哭泣。

释义

“泪染斑斑湘妃竹”描绘了湘妃竹上特有的斑点,传说这是舜妃(娥皇、女英)因思念舜帝而流的泪水所染。“声如怒涛撼坤轴”则形容竹子在风中摇曳发出的声音,如同怒涛般震撼人心。“夜半折我南斋竹”描述了半夜时分竹子被风折断的情景,“似听舜妃啼苍梧”则通过联想,将竹子的折断声比作舜妃在苍梧山上的哭泣声,增添了诗歌的凄美与哀愁。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湘妃竹的斑点和声音,以及竹子在半夜被风折断的情景,巧妙地融入了舜妃思念舜帝的传说,使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哀婉的情感,苏轼以竹为媒介,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相结合,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诗歌中的“怒涛撼坤轴”等词句,也体现了苏轼诗歌中常见的豪放与壮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苏轼的仕途坎坷和人生经历有关,苏轼一生多次被贬谪,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在贬谪期间,他常常借自然景象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这首诗通过描绘湘妃竹和舜妃的传说,可能寄托了苏轼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竹子在风中的坚韧不拔,也象征着苏轼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苏轼的《湘妃竹》是一首充满文化气息和哀婉情感的诗歌,通过描绘湘妃竹的斑点和声音,以及竹子在半夜被风折断的情景,巧妙地融入了舜妃思念舜帝的传说,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在仕途坎坷和人生经历中的深刻思考和情感寄托。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