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不试平戎策,虚向江湖过此生。的解释

风云9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宋 ·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虽然您提到的关键词“白头不试平戎策,虚向江湖过此生”并非直接出自陆游的这首《诉衷情》,但此诗与您的关键词意境相近,故以此为例进行解析。“白头不试平戎策,虚向江湖过此生”这句诗更符合陆游一生的写照,但它是后人根据陆游生平及诗作意境概括而成,非直接出自某一具体诗篇。)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释义

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赏析

上片开头追忆作者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着写现在偏居江南之隅的落寞情怀,梦想成空的悲哀与抑郁和对于理想执著追求的悲壮与献身交织互现,形成了全词的悲壮基调,下片则抒发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三句,是“壮志难酬”的具体写照,它有力地凝聚着作者晚年对国事的愤懑不平、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慨,结句“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更是情绪悲凉到极点,不过以其悲观中有执着、消沉中有雄健,它所显示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辉,是任何消沉情调所掩盖不了的。

创作背景

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他的诗歌创作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具体写作年份不详,但它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爱国怀乡的思想感情,陆游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强大的金政权,从1125年起,金兵不断对宋朝发动大规模的掠夺战争,迫使宋王朝一再迁都,1127年,徽、钦二帝被俘,北宋从此灭亡,1142年,宋、金正式订立和议,即历史上著名的绍兴和议,从此,宋王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进贡大量银绢,以求苟安。“天下之事,则北盟会盟而为疆场之臣纳款,南驰海表而为庙堂之臣称寿。”(范成大《吴船录》)当时,南宋朝廷置广大沦陷区于不顾,而一味苟且偷安,把家耻国难全都抛在了脑后,陆游作为一位杰出的爱国志士,对此愤慨不已,他不顾朝廷的禁令,用诗歌来表达他对南宋当权者的强烈不满,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报效祖国的殷切愿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