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唐·王昌龄
江湖舟楫行安往,燕赵风尘久未平。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作者及朝代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约生于公元698年,卒于约757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题材广泛,七绝尤有特色,边塞诗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家天子王江宁”。
作者简介
王昌龄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诗歌以边塞诗最为著称,风格雄浑豪放,情感深沉真挚,他的山水田园诗也颇受赞誉,展现出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的艺术特色,王昌龄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构思精巧,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瞬间感受,将其转化为动人的诗篇。
译文
江湖上航行着船只,它们将驶向何方?燕赵之地的风尘战乱,久久不能平息,请代我向洛阳的亲友们问候,告诉他们,明年的春色将会更加美好,胜过今年。
释义
首句“江湖舟楫行安往”描绘了江湖上船只航行的景象,暗示着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和关切,次句“燕赵风尘久未平”则直接点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战乱频仍,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不满,后两句则转而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希望战乱早日平息,人们能够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诗以江湖舟楫和燕赵风尘为背景,巧妙地融合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首句以问句形式开篇,既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又表达了诗人对未知未来的关切,次句则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后两句则通过寄语洛城亲友的方式,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使诗歌在沉重中不失希望。
王昌龄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构思精巧,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将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诗歌的韵律和谐,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王昌龄被贬谪期间,当时,王昌龄因事被贬至岭南等地,远离家乡和亲友,生活困顿不堪,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更加深切,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对亲友的深切关怀,同时也寄托了对社会安定和人民幸福的渴望。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昌龄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与关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王昌龄的诗歌创作和时代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