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附加句:
有道真为万物宗,巉然使我叹犹龙。
(注:此附加句并非原诗内容,但为符合题目要求,特此加入作为解析的一部分,实际此句可能为后人引申或化用)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生活在晚唐时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著称,尤其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但咏史诗也多有佳作。
作者简介
李商隐一生经历坎坷,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但后因卷入牛李党争而仕途不顺,他的诗歌情感真挚,构思新奇,语言优美,常含深意,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译文
(原诗部分)
纵观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与朝代,都是由于勤俭而兴盛,由于奢侈而衰败,哪里需要琥珀才能做枕头,哪里需要珍珠才能做车呢?远征青海却得不到良马,力尽巴蜀也不能铲除恶势力,有几人曾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只能在苍梧之地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
(附加句)
有道的才是真正的万物之宗,那高峻的样子让我感叹如同神龙一般。
释义
原诗通过对历史兴衰的回顾,强调了勤俭与奢侈对于国家命运的重要性,并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附加句则表达了对有道之人的崇敬和赞叹。
赏析
李商隐的这首咏史诗,以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揭示了历史兴衰的普遍规律,他通过对比勤俭与奢侈、成功与失败,强调了道德和政治对于国家命运的重要性,他也通过描绘历史人物的命运,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思,附加句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将有道之人比作神龙,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崇敬和追求。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深感国家命运的危机,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深感不满,他通过创作咏史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忧虑,希望以历史为鉴,警醒世人,这首《咏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而附加句可能是后人在理解或引用此诗时,为了强调有道之人的重要性而加入的。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附加句并非原诗内容,但将其与原诗相结合进行解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李商隐的思想和情感,这也体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和韵味,即在不同的时代和背景下,人们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解读和引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