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雾不开连六诏,俚歌相答带三巴。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8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南中咏雁

唐·韦庄

万里逢归雁,视翅几回飞。

长疑见雪夜,犹自为南归。

沙远席应湿,风多羽正稀。

瘴雾不开连六诏,俚歌相答带三巴。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万里之外遇见北归的大雁,看它几次展翅欲飞,我常常怀疑,在见到雪花的夜晚,它们还会误以为是回到了南方,沙漠遥远,雁落之处沙席应该湿润,风大天寒,雁的羽毛已经稀疏,瘴雾弥漫,久久不散,笼罩着西南边陲的六诏之地;俚人的歌声,此起彼伏,响彻着三巴一带的山间水畔。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南归雁的艰难旅程,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南方边地环境的描绘,诗中“瘴雾不开连六诏,俚歌相答带三巴”两句,描绘了南方边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瘴雾弥漫,俚歌回荡,既展现了边地的荒凉,也透露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雁为线索,通过雁的南归,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首联“万里逢归雁,视翅几回飞”直接点题,引出大雁南归的意象,颔联“长疑见雪夜,犹自为南归”通过大雁的错觉,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颈联“沙远席应湿,风多羽正稀”则通过描绘大雁在沙漠中艰难飞行的情景,暗喻了诗人自己身处异乡的艰辛,尾联“瘴雾不开连六诏,俚歌相答带三巴”则是对南方边地环境的描绘,既展现了边地的荒凉,也透露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使整首诗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代,韦庄曾长期在南方任职,对南方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刻的了解,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南方任职期间,面对家乡的遥远和归期的无望,借大雁南归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南方边地环境的描绘,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韦庄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和对南方边地独特文化的热爱。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