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衰道丧士自欺,山林亦复践骇机。的释义

春秋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避世行

唐·杜荀鹤

世衰道丧士自欺,山林亦复践骇机。

岩前坐久云生石,水际行多草满衣。

鹿怕人前惊不起,鹤冲人处去难归。

何如早买东皋地,高卧加餐得隐微。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荀鹤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荀鹤,字彦之,晚唐诗人,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进士试不第,后曾一度客居大梁(今河南开封),过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艰苦生活,他的诗作多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风格质朴自然,语言清新流畅,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译文

世道衰败道德沦丧,士人也在自欺欺人,即便是隐居山林也难以逃脱世俗的惊扰,在岩石前久坐,云雾从石上生出,在水边行走,草叶沾满了衣裳,鹿因为害怕人,即使近在咫尺也不敢惊动;鹤因为冲撞了人,想要飞回却难以找到归途,与其如此,还不如早点买下东郊的田地,隐居其中,过着高卧加餐的闲适生活,寻找那微妙的隐逸之乐。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士人在乱世中的无奈与挣扎,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世衰道丧士自欺,山林亦复践骇机”直接点明了主题,即世道衰败、道德沦丧,士人即便隐居山林也难以逃脱世俗的纷扰和惊扰。

赏析

这首诗以隐逸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士人在乱世中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首联直抒胸臆,点明主题;颔联和颈联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了隐逸生活的艰辛和无奈;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诗语言清新流畅,风格质朴自然,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又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杜荀鹤作为一位出身寒微的诗人,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乱世中,他渴望找到一片净土,过上闲适自在的生活,以逃避现实的苦难和纷扰,这种追求和向往,不仅体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需求,也反映了当时广大士人的共同心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