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方蹴蹋莫支持,吾州一老偶得之。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踢毽子

宋·文同

诸方蹴蹋莫支持,吾州一老偶得之。

终日儿童皆习学,更无馀事可相宜。

作者简介

文同(1018年—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北宋梓州永泰(今属四川盐亭东)人,著名画家、诗人,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陵州、洋州,又通判邛州,以尚书司封员外郎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传世画作有《墨竹图》等。

译文

各地的踢毽子高手都难以维持(毽子不落地),而我们州的一位老人却偶然间掌握了这项技巧,整天都有儿童在学习这项技艺,再也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事情了。

释义

这首诗描述了踢毽子这一民间游戏的乐趣和普及程度,首句“诸方蹴蹋莫支持”表达了踢毽子的难度,即使是各地的高手也难以维持毽子不落地;次句“吾州一老偶得之”则突出了这位老人的技艺高超,他偶然间掌握了这项技巧;后两句“终日儿童皆习学,更无馀事可相宜”则描绘了儿童们整天学习踢毽子的情景,表达了这项技艺的普及和受欢迎程度。

赏析

这首诗以踢毽子这一民间游戏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儿童们学习踢毽子的乐趣和技艺的普及程度,诗人以“诸方蹴蹋莫支持”来突出踢毽子的难度,又以“吾州一老偶得之”来展现老人的技艺高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两句则通过描绘儿童们整天学习踢毽子的情景,进一步突出了这项技艺的受欢迎程度,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文同的个人生活经历有关,文同作为一位著名的画家和诗人,他善于观察和描绘生活中的细节和乐趣,踢毽子作为一种民间游戏,在当时非常流行,尤其是受到儿童们的喜爱,文同可能是在观察儿童们踢毽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这项游戏的乐趣和技艺的普及程度,从而创作出了这首诗,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文同对于民间文化和传统技艺的热爱和尊重。

这首诗以踢毽子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儿童们学习踢毽子的乐趣和技艺的普及程度,这首诗也反映了文同对于民间文化和传统技艺的热爱和尊重。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