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江淮道上行,解装扫榻喜新晴。上一句是什么?

梦梦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过江宿芜湖关

清·黄景仁

梦里江淮道上行,解装扫榻喜新晴。

楼头日暮斜阳尽,关外风高白雁鸣。

远树苍苍烟霭合,孤城隐隐暮云平。

客中无限思乡意,都付今宵梦里听。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乾隆年间著名诗人,自幼聪颖好学,但家境贫寒,一生未得显达,郁郁而终,黄景仁的诗才横溢,风格独特,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有所反映,在清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译文

在梦中我仿佛行走在江淮的大道上,醒来后卸下行装,打扫床铺,欣喜地迎接这难得的新晴天气,楼头日暮,斜阳已尽,关外风声呼啸,白雁哀鸣,远处的树木在苍茫的烟霭中若隐若现,孤城在暮云中隐约可见,客居他乡的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思乡之情,这一切都只能寄托于今宵的梦境中去聆听。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过江后宿于芜湖关的情景,首联“梦里江淮道上行,解装扫榻喜新晴”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疲惫和对新晴天气的喜悦,颔联“楼头日暮斜阳尽,关外风高白雁鸣”以景写情,通过日暮斜阳、关外风高、白雁哀鸣等意象,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颈联“远树苍苍烟霭合,孤城隐隐暮云平”进一步描绘了周围的景色,远树、烟霭、孤城、暮云等构成了一幅苍茫、辽阔的画面,尾联“客中无限思乡意,都付今宵梦里听”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将这份情感寄托于梦境之中。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客居他乡、思乡心切的情怀,首联的梦境与现实交织,既表现了诗人的疲惫与无奈,又表达了对新晴天气的欣喜与期待,颔联和颈联的景物描写,既渲染了环境的凄清与孤寂,又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思乡之情,尾联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思乡主题,将这份情感寄托于梦境之中,既含蓄又深沉,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黄景仁在旅途中过江宿于芜湖关时所作,当时黄景仁家境贫寒,一生未得显达,常常四处奔波、漂泊无依,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疲惫、对新晴天气的喜悦以及对家乡的深深思念,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景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