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声萧萧宿空堂,不寐始知更漏长。上一句是什么?

小编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夜长

唐·白居易

雨声萧萧宿空堂,不寐始知更漏长。

银灯欲灭心还明,绮罗生寒梦不成。

披衣起望秋河汉,三五纵横秋星烂。

忽忆山中今夜月,清光冷浸石泉凉。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雨声萧萧作响,我独自宿在空荡荡的堂屋里,无法入眠时才意识到夜里的更漏声如此漫长,银灯即将熄灭,但我的心却还亮着,绮罗衣物生出寒意,连梦也做不成,我披衣起身望向秋天的银河,只见三五成群的星星在夜空中灿烂闪烁,忽然想起山中今晚的月亮,清冷的光辉正浸透着石泉,带来一丝凉意。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秋夜中因雨声而无法入眠的情景,他感受到夜的漫长和孤独,银灯欲灭,绮罗生寒,都映衬出他内心的孤寂和不安,他起身望向星空,回忆起山中清冷的月光和石泉,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寂感。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秋夜难眠的孤寂心境,雨声、更漏声、银灯、绮罗、秋河汉、秋星等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清冷孤寂的秋夜图景,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不安,以及对山中清冷月光的怀念,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平易近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仕途不顺或生活孤寂的时期,作为一位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诗人,白居易在仕途上曾遭遇挫折和困境,这些经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秋夜的孤寂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不安,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以及他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