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清明日对酒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春政使浑无事,醉到清明得几回?
作者简介
高翥,南宋诗人、词人,字九万,号菊磵,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湖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子业,以诗文自娱,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工,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他的诗文语言朴素自然,风格疏放,属江湖诗派。《全宋词》录其词四首。《全宋诗》录其诗一卷。
译文
南北山上有很多的墓地,清明时节都是忙于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一年一度的清明佳节过了,又能得几回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祭扫场景,以及夜晚归家的生活片段,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及时行乐、珍惜当下的生活态度。
赏析
首联写墓地,颔联写祭扫,颈联写坟地荒凉与归家后的笑语喧哗,尾联以抒情作结,全诗语言朴实自然,写景状物生动传神,感情色彩浓郁,诗人善于抓住典型环境和细节来描写、抒情,通过对比的手法,生动地刻画出清明时节人们的复杂情感,尾联“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春政使浑无事,醉到清明得几回?”更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及时行乐的倡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高翥一生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晚年贫困潦倒,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他可能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清明时节,他目睹了人们祭扫坟墓的情景,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世事的无常,从而引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思考的结果,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及时行乐的倡导,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