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来且复过此日,莫为碪杵悲无裘。的释义

风云8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日暮秋烟起

唐·杜牧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孤村逢霁色,远水带斜阳。

砧杵声何处,蛩鸣响似砧。

醉来且复过此日,莫为砧杵悲无裘。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其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歌内容广泛,风格俊爽清丽,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傍晚时分,秋日的烟雾悄然升起,枫树林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孤独的村庄迎来了晴朗的天气,远处的河水映照着夕阳的余晖,砧杵声(捣衣声)从何处传来?蟋蟀的叫声竟与砧杵声相似,不如醉倒在这美好的日子里,不要为了砧杵声而悲伤自己没有温暖的衣裳。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傍晚的乡村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声音的刻画,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诗人以“醉来且复过此日,莫为砧杵悲无裘”作为结尾,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劝慰自己不要为生活的艰辛而过度悲伤。

赏析

这首诗在写景上细腻入微,通过“秋烟”、“枫树林”、“孤村”、“远水”等意象,构建了一幅秋日乡村的宁静画卷,诗人巧妙地运用声音元素,如“砧杵声”和“蛩鸣”,增强了诗歌的立体感和情感色彩,在抒情上,诗人以“醉来且复过此日”表达了对生活的淡然态度,而“莫为砧杵悲无裘”则是对自己的一种劝慰和超脱,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牧晚年时期,当时他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但内心却保持着一种超脱和淡然,在秋日傍晚的乡村,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触发了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即使面临困境和挫折,也要保持乐观和超脱的心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这种生活哲学不仅体现了杜牧的个人品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