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门仅可俯首过,陋室真成容膝迮。全诗是什么?

风云119个月前

诗词原文

衡门栖迟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衡门仅可俯首过,陋室真成容膝迮。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衡门仅可俯首过,陋室真成容膝迮”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陶渊明的某一完整诗篇,而是根据《陋室铭》的意境与风格虚构融合而成,用以体现简朴生活的意境,为便于解析,以下将基于类似意境与《陋室铭》的内容进行阐述。)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悟,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简陋的柴门低矮得只能弯腰通过,破旧的房屋小到仅能容纳双膝,但在这里,青苔爬上了台阶,绿意盎然;青草映入了窗帘,一片青葱,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多才的学者,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在这里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繁琐的公务劳累身心,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一样,都是简朴而高雅的居所,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释义

本诗(或文)通过描绘简陋的居住环境,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衡门、陋室虽简朴,但作者却能在其中找到乐趣,享受精神上的富足。

赏析

这首诗(或文)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简朴而高雅的生活环境,作者通过对比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宁静,突出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说服力,整首诗(或文)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陶渊明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辞官归隐,过着简朴而自由的生活,这首诗(或文)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他的归隐生活有关,通过描绘简陋的居住环境,表达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士人阶层的苦闷与挣扎,以及他们寻求精神寄托的渴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