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别长安
唐·李适之
丞相苦留犹不住,诸公欲挽固难回。
去时唯有寒山月,归日空余故国灰。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适之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适之,唐代政治家,曾任宰相,他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孙,恒山王李承乾之子,李适之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宾客,善于饮酒赋诗,在唐玄宗时期,由于宫廷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他最终被李林甫等人排挤,罢相后抑郁而终,李适之的诗作不多,但风格独特,多抒发个人情感与政治抱负。
译文
丞相苦苦挽留却仍然留不住我,各位公卿想要挽留我也难以挽回,离开时只有寒冷的山月和孤独的影子相伴,归来时却发现故国已是一片废墟,只剩下灰烬。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李适之在被迫离开长安时的无奈与悲愤,首句“丞相苦留犹不住”描绘了丞相尽力挽留却无济于事的情景,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坚定与决绝,次句“诸公欲挽固难回”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离去的决心,即使众人挽留也难以改变,后两句则通过描绘离开时的孤独与归来时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与对现实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首联和颔联通过对比丞相与诸公的挽留与诗人的离去,突出了诗人的坚定与决绝,同时也暗示了宫廷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无情,颈联和尾联则通过描绘离开与归来的场景,将诗人的孤独、无奈与对故国的眷恋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适之被罢相之后,被迫离开长安之际,当时,由于宫廷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李适之被李林甫等人排挤,最终失去了宰相之位,在离开长安的途中,他深感无奈与悲愤,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遭遇与情感,也揭示了唐代宫廷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无情,它也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与对现实的无奈,具有很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