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帽可怜成昨梦,菊花已觉是陈人。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86个月前

诗词原文

九日

唐·司空图

白日依山尽,孤云独去闲。

风帽可怜成昨梦,菊花已觉是陈人。

玄蝉犹噪夕阳里,野鸟相呼秋色中。

欲赋新诗强自宽,从来多病畏逢秋。

作者及朝代

司空图,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晚唐诗人、诗论家,他生于晚唐,一生经历了唐朝由衰到亡的过程,早年曾应进士试,未中,后入唐王朝为官,历任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为礼部侍郎,乾宁三年(896年),王行瑜、李茂贞等犯长安,他随昭宗奔华州,任兵部侍郎,次年,他称病归隐中条山王官谷,司空图隐居后,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以琴书自娱,他将自己对诗歌的主张,系统地整理成《二十四诗品》,把自己的创作实践归结和升华为一种理论。

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独自去闲游,像孤云一样悠闲自在,风帽已经成为昨日的梦,菊花也让我觉得自己已经是过时的人了,夕阳里秋蝉还在鸣叫,秋色中野鸟相互呼唤,想要写一首新诗来宽慰自己,但一直以来多病的我害怕遇到秋天。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以及面对多病之身的无奈与自我宽慰。

赏析

首联“白日依山尽,孤云独去闲”以景起兴,白日西沉,孤云飘散,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寂寥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风帽可怜成昨梦,菊花已觉是陈人”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风帽已成为过去之梦,菊花也让人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当年之人,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伤,颈联“玄蝉犹噪夕阳里,野鸟相呼秋色中”以秋蝉和野鸟的鸣叫,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寂寥与凄清,尾联“欲赋新诗强自宽,从来多病畏逢秋”则表达了诗人想要通过写诗来宽慰自己,但又因多病而害怕秋天的矛盾心理。

创作背景

司空图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代,他一生经历了唐朝由衰到亡的过程,对时局的失望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秋日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以及面对多病之身的无奈与自我宽慰,也反映了诗人对晚唐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无奈接受。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