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持河洛还圣主,更度辽碣清妖氛。下一句是什么?

生辉8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渡河

朝代:清代

作者:郑成功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径持河洛还圣主,更度辽碣清妖氛。

他日重来苏武节,旄头坠落汉家营。

作者简介

郑成功(1624年-1662年),本名森,字明俨、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政治家、民族英雄,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国姓爷”、“延平王”,又因在东南沿海抗清,被尊为“延平郡王”,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支柱之一,后因救父失败,并坚决抗清,南明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1661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明郑时期。

译文

十年来在海上的驱驰征战,使得海色都为之变得寒冷,我这个孤独的臣子在这里遥望着京城的皇宫,满头的白发都化作了心中的热血,洒向千山万岭,染红了秋天的枫叶,我决心要收复河洛地区,亲手交给圣明的君主,还要再渡过辽碣,清除那里的妖氛,等到将来有一天我重来时,一定会像苏武那样手持汉节,让敌人的旄头星坠落在我汉家军营。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郑成功坚定的抗清决心和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首联写自己十年抗清的艰难历程;颔联以繁霜比喻自己的心血,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颈联“径持河洛还圣主,更度辽碣清妖氛”直接点明了自己的志向,即收复河洛地区,清除辽碣一带的敌人;尾联则以苏武为榜样,表达了自己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赏析

这首诗气势磅礴,情感真挚,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诗人以繁霜比喻自己的心血,形象地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颈联“径持河洛还圣主,更度辽碣清妖氛”是全诗的高潮,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志向和决心,展现了其坚定的抗清立场和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尾联则以苏武为榜样,表达了自己必胜的信心和决心,使全诗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郑成功在抗清斗争的艰难时期创作的,当时,他率领着抗清军队在海上漂泊了十年之久,面对着清军的强大压力和重重困难,但他始终坚定信念,不屈不挠地抗击着敌人,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以及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和必胜的信心,这首诗不仅是对他个人抗清斗争的写照,也是对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体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