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悟道
唐·慧能
迷时误认毒为药,定後始知天胜人。
万象丛中得自在,世间无处不沙门。
作者及朝代
作者:慧能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慧能(638年-713年),禅宗六祖,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者,他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顿悟而非渐修,对后世禅宗影响深远,慧能出身贫寒,未受正规教育,却以非凡的智慧和悟性,成为禅宗的重要人物,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六祖法宝坛经》中。
译文
在迷茫的时候,错误地将毒药当作良药;在心灵安定之后,才明白自然的法则远胜于人为的努力,在纷繁复杂的世间万物中获得了自在,发现世间无处不是修行的场所,无处不是沙门(佛教徒的统称)。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慧能对佛教修行中“迷”与“悟”的深刻理解,在“迷”的状态下,人们往往被表象所迷惑,无法分辨是非善恶,甚至可能将有害的事物当作有益的来接受,而一旦心灵达到“定”的境界,便能洞察事物的本质,认识到自然的伟大和人的渺小,从而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佛教修行的真谛,慧能通过“迷时误认毒为药”与“定後始知天胜人”的对比,生动地描绘了修行者从迷茫到觉悟的过程,他也强调了修行并非局限于特定的场所或形式,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进行,体现了禅宗“平常心是道”的思想。
创作背景
慧能生活在唐代,这是一个佛教繁荣发展的时期,当时的佛教界也存在着种种弊端,如形式主义、迷信等,慧能深感这些弊端对佛教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他提出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方法,强调内心的觉醒和顿悟的重要性,这首诗正是他在这一思想背景下创作的,旨在引导人们摆脱迷茫,走向觉悟之路。
慧能的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佛教修行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