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秋最恨空阶雨,滴破羁怀是此声。出自哪首诗?

梦梦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声声慢·秋声

宋·辛弃疾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看渐起、东上潮生,雁影回时,撒起塞鸿一字,一秋最恨空阶雨,滴破羁怀是此声,况凄凉、近来离思,应忘却、明日逢春。

作者及朝代

作者: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译文

黄色的菊花盛开在深深的巷子里,红色的枫叶掩映在低矮的窗户旁,凄凉冷落的秋声铺天盖地而来,豆子般的雨点落下,中间夹杂着风声,稀疏的雨点声断断续续,城楼上报时的更鼓声却没有停息,老朋友离我遥遥而去,问谁能摇响玉佩,发出悦耳的声音,原来是檐底的铃声在回响。

军中号角吹响,月亮渐渐西沉,大潮渐渐涌起,大雁南归时,排成“一”字队形,整个秋天我最痛恨的就是那空荡荡的台阶上的雨声,一点一滴都敲打着我这漂泊羁旅之人的愁怀,更何况近来心中满是离愁别绪,哪里还有心思去想着明天就是春天了呢?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秋日景象,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凄凉与离愁,黄花、红叶、秋雨、风声、更鼓声、檐底铃声等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凄清的画面,词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寄托了自己对故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词以秋声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词人内心的情感世界,上片主要描写秋日的景象和声音,营造出一种凄凉冷落的氛围,下片则通过军中号角、大雁南归等意象,进一步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绪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整首词情感深沉,意境悠远,既有豪放派的雄浑气势,又不失细腻柔媚之处。

“一秋最恨空阶雨,滴破羁怀是此声”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人通过空阶上的雨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漂泊之感,雨声滴破的不仅是羁旅之人的情怀,更是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时期,当时他因主张抗金而多次被贬谪,词人在长期的漂泊和流离中,深感孤独和无奈,这首词通过描绘秋日景象和声音,寄托了词人对故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表达了词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现实的无奈,在词中,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