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山中夜渐长,雨声灯影共凄凉。全诗是什么?

生辉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中夜感

唐·杜牧

八月山中夜渐长,雨声灯影共凄凉。

空庭寂寞人不见,独坐闲吟到月央。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其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作风格俊爽峭健,语言明丽隽永,内容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及个人的抱负与感慨。

译文

八月的山中,夜晚渐渐变长,雨声淅沥,与昏黄的灯影一同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空旷的庭院里寂静无人,我独自坐在这里,闲吟诗句,直到月亮高悬夜空中央。

释义

此诗描绘了八月山中夜晚的凄清景象,通过“夜渐长”、“雨声”、“灯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诗人独处于空庭之中,无人相伴,只能以吟诗来排解内心的孤寂与愁绪,直至深夜。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首句“八月山中夜渐长”点明了时间、地点与季节特征,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雨声灯影共凄凉”通过听觉与视觉的结合,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凄清氛围,后两句“空庭寂寞人不见,独坐闲吟到月央”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以及通过吟诗来寻求心灵慰藉的情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虽才华横溢,却屡遭排挤,仕途不顺,这首诗很可能是诗人在山中隐居或游历期间,面对夜晚的凄清景象,内心感到孤独与凄凉,从而创作出来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以及他通过文学创作来寻求精神寄托与心灵慰藉的情感,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文人墨客普遍存在的孤独与苦闷情绪。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