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漠轻阴隐隐雷,石榴半落点莓苔。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67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北宋诗人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漠漠轻阴隐隐雷,石榴半落点莓苔。

作者及朝代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北宋时期大臣、词人。

作者简介

秦观少从苏轼游,以诗赋见长,但屡试不第,后得苏轼引荐,方得中进士,曾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等职,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在藤州逝世,他在词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北宋婉约派词人代表之一,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词擅长白描,多写男女情爱,也间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纤弱婉丽,语言清新绮丽,音律谐婉,情韵兼胜,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译文

节令风物不断推移变化,桑田碧海须臾改换模样。

天空乌云密布隐隐传来雷声,石榴花凋落已稀稀点点洒满青苔。

释义

这首诗前两句直抒胸臆,感叹节物风光变换之快,表现了人生的短促和世事的无常,后两句写暮春时节景象,以景衬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春惜时之感。

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从时间角度着笔,感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诗人用桑田碧海来比喻宇宙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形象生动,富有哲理,后两句则从空间角度写景,以“漠漠轻阴隐隐雷”描绘出暮春时节天空乌云密布、雷声隐隐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而“石榴半落点莓苔”则以石榴花的凋落和莓苔的生长来暗示春天的逝去和夏天的到来,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又有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秦观在暮春时节所作,具体创作时间已难以考证,当时秦观可能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对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有着深刻的感受,他通过描绘暮春时节的景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伤感和无奈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这首诗不仅反映了秦观个人的情感和思想状态,也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在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数,秦观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生哲理的积极探索。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