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年作客遍天涯,下马长亭便似家。下一句是什么?

风云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亭前柳·赠行

宋·晁补之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残年作客遍天涯,下马长亭便似家。

短亭长亭皆有路,今宵何处?

黄芦苦竹绕平沙,此去江南第一花。

作者简介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时期文学家、词人,他自幼聪敏好学,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晁补之的诗、词、文均有较高成就,其词风格近苏轼,多写闲情逸致,亦有慷慨悲壮之作。

译文

曾经吟诵着优美的诗句,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乌鸦开始啼叫,晚年漂泊异乡,足迹遍布天涯海角,每当在长亭下马小憩,便感觉这里就像自己的家一样,无论是短亭还是长亭,都有通往远方的路,今晚我又将前往何方呢?只见黄芦和苦竹环绕着平坦的沙地,此行前往江南,定能见到那里最美的花朵。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词人晚年漂泊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旅途的无奈和对家的思念,词中“残年作客遍天涯”一句,直接点出了词人晚年四处漂泊的艰辛;“下马长亭便似家”则透露出词人在长期的漂泊中,对长亭这一旅途中的临时歇脚处产生了家的感觉,体现了词人的无奈与自嘲。

赏析

这首词以“赠行”为题,却更多地展现了词人自身的漂泊与孤独,词中“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两句,既表现了词人的才情,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为下文的“残年作客”埋下了伏笔,而“下马长亭便似家”一句,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词人在长期漂泊中对家的渴望与无奈,整首词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也有对未来旅途的迷茫,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人生哲理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词可能创作于晁补之晚年时期,当时他因仕途不顺,多次被贬谪,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人创作了这首词,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词中的“残年作客遍天涯”和“下马长亭便似家”等句,都是词人自身经历的写照,反映了他在长期漂泊中对家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词中也透露出一种豁达和乐观的精神,即使身处逆境,词人依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