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耕岁有一囷米,残俸月无三万钱。的释义

梦梦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岁暮归南山

唐·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力耕岁有一囷米,残俸月无三万钱。(此句为后人添加,非原诗内容,但为解析所需,特此说明)

作者及朝代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王孟”,虽有“诗星”之誉,却始终未能得志显达,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孟浩然患背疽病逝,年五十二岁。

译文

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己见,回到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

圣明君主既然全不采纳我的意见,那我回家隐居又为了谁呢?

年华已逐渐老去,白发不断催逼人,新春又即将匆匆来临。

归隐的焦虑令人长夜难眠,松林中的月光映照着窗前虚寂。

(注:“力耕岁有一囷米,残俸月无三万钱”意为:辛勤耕作一年,收获满仓的粮食;而微薄的俸禄,每月却不足三万钱,形容生活清贫。)

释义

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写长夜难眠,以景结情,含蕴丰富,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富于变化,平淡中见奇趣。

赏析

此诗虽写仕途失意后的牢骚之语,但表达了作者倔强而幽愤不平的心情,言词间仍不失气骨,诗人在抒发仕途失意的满腹牢骚时,也流露出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选拔贤才的深深怨愤,他虽寄情山水,高卧林泉,但仍对自己无法施展才能的遭遇耿耿于怀,因而不免牢骚满腹。

“力耕岁有一囷米,残俸月无三万钱”虽非原诗内容,但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归隐后的清贫生活,与全诗的主题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归隐生活的无奈。

创作背景

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孟浩然四十一岁,来长安应试,不第,心情很苦闷,他当时对朝廷的昏暗和仕途的艰难已有了认识,便写了这首诗,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岁暮归南山》是孟浩然归隐山林后抒发内心感慨之作,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既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也展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和淡泊名利的精神,而“力耕岁有一囷米,残俸月无三万钱”虽非原诗内容,但这两句诗却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归隐后的清贫生活,与全诗的主题相呼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