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戍客望边邑
唐·张籍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尘沙连天起,烽火彻夜燃。
须信时平边堠静,传烽夜夜到西楼。
作者及朝代
作者:张籍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张籍,字文昌,唐代著名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贞元十五年(799年)进士,历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等。
译文
戍边的士兵望着远方的边邑,思念家乡的脸上满是愁苦,在这漫漫长夜中,高楼之上的人想必也在叹息,无法入眠,尘土和沙石连天而起,烽火彻夜燃烧不断,必须相信,只有在和平时期,边疆的哨所才会安静,但即便如此,传递烽火的信号仍然夜夜到达西楼。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戍边士兵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边疆战事的紧张氛围,首联写士兵望边邑而思归,苦颜满面;颔联设想家乡高楼之上的人也在思念自己,叹息不已;颈联通过“尘沙连天起,烽火彻夜燃”的描写,展现了边疆战事的激烈和频繁;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但即便在和平时期,边疆的防御也不能放松,烽火信号仍然夜夜传递。
赏析
这首诗以戍边士兵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士兵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既思念家乡,又不得不坚守边疆,颈联的“尘沙连天起,烽火彻夜燃”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边疆战事的残酷和紧张,尾联的“须信时平边堠静,传烽夜夜到西楼”则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边疆防御的重视,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张籍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一时期边疆战事频繁,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也反映了唐代边疆防御的紧张和士兵们坚守边疆的艰辛,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人性、和平和正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