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暮思归
唐·韦庄
花落忽惊春事晚,楼高剩觉客魂迷。
江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作者及朝代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作者简介
韦庄生于晚唐,历经唐末动乱,后入蜀依附王建,成为前蜀开国功臣,官至宰相,他的诗词多反映战乱时期的民生疾苦和个人情感,风格清丽温婉,情感真挚深沉。
译文
花瓣飘落,忽然惊觉春天已近尾声,登上高楼更觉客居他乡的灵魂迷失方向,江城经过一场春雨后,百花凋零殆尽,庭院里落满了榕树的叶子,黄莺在枝头胡乱啼叫。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天即将结束时,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首句“花落忽惊春事晚”以花落象征春天的消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匆匆的惊讶与惋惜;次句“楼高剩觉客魂迷”则通过登高远望,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身处异乡、心灵漂泊的迷茫感,后两句“江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以雨后花谢、叶落莺啼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进一步烘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赏析
韦庄的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末夏初的自然景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通过对花落、楼高、雨过、花尽、叶落、莺啼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客居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很可能创作于韦庄客居他乡、仕途不顺的时期,晚唐至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韦庄作为一位文人,经历了许多流离失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不满,这首诗也反映了韦庄作为一位敏感多情的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