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变体句(含关键词“山从飞鸟行边出,天向平芜尽处低”意境融合):
虽原诗中未直接出现“山从飞鸟行边出,天向平芜尽处低”,但可结合诗意想象此景,融入如下变体描述中:
(假设性变体,非原诗内容,仅为意境展现)
东望山峦飞鸟边,天边平芜接远烟。
飞鸟行边山色出,平芜尽处天际低。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隋末唐初文学家、诗人,他性格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摆脱当时齐梁绮靡诗风的影响,对后来的唐诗产生了一定影响,有《东皋子集》传世。
译文
(原诗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变体意境译文,非直接翻译)
向东望去,山峦在飞鸟翱翔的边缘渐渐显现,天空在广袤无垠的草原尽头显得格外低矮,飞鸟穿梭于山际,仿佛引领着山的轮廓从远方浮现;而辽阔的草原一直延伸到天边,使得天空似乎触手可及。
释义
原诗通过描写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变体意境则融合了原诗的宁静与辽阔,通过“山从飞鸟行边出,天向平芜尽处低”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和谐。
赏析
原诗开篇点明时间地点,接着以树色、山光、牧人、猎马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而变体意境则通过想象,将原诗的宁静之美进一步拓展,以飞鸟与山的互动、天空与草原的交融,展现了自然界的无限生机与广阔无垠。
创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仕,任太乐丞,他生性简傲,不满当时士族门阀制度和官场中的虚伪,不久又辞官归隐,此诗就是在辞官隐居东皋之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苦闷彷徨的心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变体意境虽非原诗直接内容,但可视为对原诗意境的一种延伸和想象,体现了诗人笔下自然景色的丰富与深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