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作幸民仍醉死,人间毁誉判悠悠。上一句是什么?

梦梦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醉中感怀

朝代:唐代

作者:罗隐

浮生已作幸民身,仍醉乡中死便真。

人间毁誉判悠悠,樽酒且须谋日新。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初期,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晚年投奔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给事中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多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感慨。

译文

我这漂泊不定的一生,已经算是幸运地成为了一个平民百姓,如今在这醉乡之中死去,或许才是真正的归宿,人世间对于一个人的毁誉评价总是那么悠远难定,不如暂且放下这些烦恼,每日以美酒相伴,寻求新的生活乐趣。

释义

浮生已作幸民身:指作者认为自己一生漂泊不定,但相比于战乱中的百姓,能作为一个平民百姓已是幸运。

仍醉乡中死便真:表达了作者对于醉乡生活的向往,认为在醉乡中死去是一种超脱和真实。

人间毁誉判悠悠:指人世间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总是难以捉摸,毁誉参半,且时间久远。

樽酒且须谋日新:表达了作者面对毁誉无常的人生,选择以美酒相伴,寻求新的生活乐趣和态度。

赏析

这首诗是罗隐在醉中感怀之作,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中通过对比“幸民身”与“醉乡死”的两种生活状态,展现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失望和对醉乡生活的向往,通过“人间毁誉判悠悠”的感慨,揭示了人世间对于人的评价总是难以捉摸,毁誉无常的残酷现实,作者以“樽酒且须谋日新”的态度,表达了自己面对现实困境时的豁达和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罗隐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罗隐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这使他对于现实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失望和无奈,在晚唐至五代初期的动荡年代,社会风气败坏,人心不古,罗隐深感自己无法改变这一切,于是选择以酒为伴,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脱,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现实的无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