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包羞强索侏儒米,豪举何人记少年?”,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韩碑》,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韩碑》
唐·李商隐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
腰悬金印系组绶,爵比侯王超等夷。
平淮西之碑既立,功无复继君恩衰。
鱼鸟飞潜岂复计,奸豪强索宁非痴。
包羞强索侏儒米,豪举何人记少年?
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
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
长蛇封豕蓄凶险,食人更肯留妻子?
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已。
韩公本意筑三城,谗臣惟喜公速死。
公之精诚欲昭昭,太史执笔为直笔。
公之文章载道德,歌之诗里颂扬多。
尔来一百有余岁,谁复更能扬厥德?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有较深的象征意义,善于通过具体事物来表现复杂的感情和深刻的主题。
译文
元和天子(唐宪宗)英明神武,他的风采堪比轩辕黄帝和伏羲氏,他发誓要洗雪历代圣主的耻辱,坐在法宫中接受四方夷狄的朝拜,淮西地区有贼寇盘踞了五十年,他们像狼一样凶猛,像貙和罴一样强壮,他们不凭借山河之险,而是凭借平原之地,挥舞着长戈利矛,所向披靡,皇帝得到了贤相裴度,贼寇即使砍杀他也无法杀死,因为有神灵在保佑他,裴度腰悬金印,系着组绶,爵位比侯王还要高,平定淮西的碑文已经树立,但后继无人,君王的恩宠也逐渐衰减,那些鱼鸟飞潜的生灵哪里还会去计较这些,而那些奸豪强索的行为岂不是太痴狂了吗?他们忍受着羞辱去强索侏儒之米(比喻微薄的俸禄),又有谁能记得他们年轻时的豪举呢?碑高三丈,字如斗大,由灵鳌背负,蟠龙缠绕,诗句奇特,语言庄重,但能理解其中寓意的人却很少,于是有人向天子进谗言,说裴度是出于私心而立碑,那些长蛇封豕般的贼寇蓄谋已久,凶残无比,吃人还不肯留下妻儿老小,关西的老将能够苦战,七十岁了还在行军打仗,韩愈的本意是要修筑三城来防御贼寇,但谗臣却只希望韩愈快点死,韩愈的精诚之心想要昭然于世,太史执笔为他写下了公正的史书,韩愈的文章承载着道德,人们在诗歌中歌颂他、赞扬他,从那以后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还有谁能再来宣扬他的德行呢?
释义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唐宪宗平定淮西藩镇之乱的历史事件,以及裴度、韩愈等人在其中的作用,诗中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赞扬了裴度、韩愈等人的忠诚和功绩,同时也批判了那些奸豪强索、谗言中伤的行为。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层次分明,诗人通过叙述历史事件,展现了裴度、韩愈等人的英勇和智慧,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诗人还通过对比和反问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商隐为纪念唐宪宗平定淮西藩镇之乱而创作的,当时,淮西藩镇割据一方,长期与朝廷对抗,唐宪宗在裴度等人的辅佐下,终于平定了这场叛乱,在平定叛乱后,一些奸臣却对裴度等人进行诽谤和攻击,导致他们的功绩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李商隐为了表达对裴度等人的敬仰和对奸臣的愤慨,创作了这首《韩碑》。
就是对《韩碑》这首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的解析,希望这些解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