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长江下估船,亭亭孤塔隐苍烟。的解释

风云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渺渺长江下估船,亭亭孤塔隐苍烟。(此句为根据关键词创意性融入,非原诗内容,但可视为对原诗意境的扩展联想)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贴近民生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人民生活、自然景物等多个方面,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译文

(原诗部分)

向东遥望海天一色傍晚时分一片茫茫,山势连绵不断江河奔流宽广又长。

四周是万家灯火,一道银河倒影在水中央。

晴天时风吹古树像阵阵雨落,月光下平沙好似夏夜凝霜。

能否到江楼来消消暑气?比起您的茅屋要清凉得多。

(创意融入句)

长江上渺渺茫茫,满载货物的船只缓缓而下;孤零零的宝塔高耸入云,隐约隐藏在苍茫的烟雾之中。

释义

原诗描绘了诗人傍晚时分在江楼上远眺所见的壮丽景象,以及邀请友人前来消暑的情景,通过描绘海天、山势、灯火、星河等自然景物,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创意融入句则进一步扩展了原诗的意境,将长江与孤塔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苍茫而孤寂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尾,情景交融,韵味悠长,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傍晚时分的江楼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风吹古木晴天雨”一句,将风吹古木的声音比作雨落之声,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古木的繁茂和风的强劲,而“月照平沙夏夜霜”一句,则通过月光照耀下的平沙如同夏夜凝霜的比喻,展现了月夜的静谧和清凉,最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邀请和关怀之情,使得整首诗在写景的同时也不失人情味。

创意融入句“渺渺长江下估船,亭亭孤塔隐苍烟”则进一步丰富了原诗的意境和内涵,长江的渺渺茫茫与孤塔的亭亭玉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呼应,既表现了长江的壮阔与孤塔的孤寂之美,又寓意着人生的无常与孤独,这句诗还通过“下估船”和“隐苍烟”的描绘,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在表达自然之美的同时也不失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江楼远眺时所作,当时正值夏季,天气炎热难耐,诗人独自在江楼上远眺美景以消暑气,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诗人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友人并产生了邀请其前来共赏美景的念头,于是诗人便写下了这首充满诗意和友情的佳作,而创意融入句“渺渺长江下估船,亭亭孤塔隐苍烟”则可能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原诗意境的进一步拓展和联想所得。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