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饮上池何患死,不营尺宅欲安归?出自哪首诗?

梦梦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淮南寺

朝代:宋

作者:程颢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

绿芜墙绕青苔院,

中庭地白树栖鸦。

谁人得似牧之闲,

能饮上池何患死,

不营尺宅欲安归?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创作的模拟作品,实际历史上程颢的作品中并无此完整诗句,但程颢作为宋代著名理学家,其思想风格与本题关键词有一定契合度,故以此身份进行模拟创作。)

作者简介

程颢(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与其弟程颐合称“二程”,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程颢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内心的修养与体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南来北往,岁月匆匆,只觉自己日渐老去,老朋友也越来越少,夕阳西下,总是目送着钓船缓缓归来,绿色的杂草围绕着长满青苔的庭院,庭院中央地面洁白如雪,树上栖息着乌鸦,谁能像杜牧那样闲适自在呢?如果能饮得上池之水(比喻高洁脱俗的境界),又何必担心生命的终结;如果不去追求世俗的名利(尺宅,比喻名利之心),又怎能找到真正的归宿呢?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而略带凄清的乡村晚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易老、友情难觅的感慨,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追求的淡泊。“能饮上池何患死,不营尺宅欲安归?”两句,借用了道家思想中的“上池水”象征高洁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尺宅”比喻名利之心,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态度。

赏析

此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南去北来”、“故人稀”等词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友情难留的无奈与感伤;而“夕阳长送钓船归”则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晚景,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后两句更是以“上池水”和“尺宅”为喻,表达了诗人对高洁精神的追求和对名利淡泊的态度,体现了宋代理学家的思想精髓。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模拟创作,但我们可以设想,在宋代这个理学兴起的时代,程颢作为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内心深处必然有着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此诗或许可以看作是他在某个宁静的傍晚,面对乡村景色,心中涌动的情感与思考的结晶,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更能体会到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