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楼夕望招客
唐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虽然您提供的关键词“七月江边暑已微,虚窗卧看雨霏霏”并未直接出自此诗,但考虑到可能是对诗中意境的化用或记忆上的偏差,且此诗与关键词意境相近,故以此诗进行解析。“七月江边暑已微,虚窗卧看雨霏霏”这样的句子更符合现代人对古诗意境的想象或改写,而非直接出自某首具体古诗。)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作品如《长恨歌》、《琵琶行》等均为传世佳作。
译文
向东遥望海天一色傍晚时分暮色苍茫,山势连绵不断江河奔流宽广悠长。
城中万家灯火闪烁四周遍布山川城墙,天上银河倒映在水中闪耀在江水中央。
风吹古树发出如晴天之雨的声音,月光照在平整的沙地上好似夏夜的清霜。
能否在江楼之上消除暑气,比您的茅舍要清凉一些了。
释义
此诗描绘了诗人傍晚时分在江边楼上远眺所见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清凉之地的向往,诗中通过“海天东望”、“山势川形”、“灯火万家”、“星河一道”等意象,展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交融,而“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两句,则以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夜的凉爽与宁静。
赏析
此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尾,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巧妙的比喻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清凉之地的向往,诗中“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两句尤为精彩,不仅描绘了夏夜的凉爽与宁静,还通过比喻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人以“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作为结尾,既表达了对友人的邀请之情,又巧妙地突出了江楼之清凉与茅舍之简陋的对比,使全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因政治失意而寓居江州(今江西九江),在江州期间,白居易常常独自登上江边楼阁远眺江景以排解心中郁闷之情,此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诗人通过描绘江边的壮丽景色和夏夜的凉爽气息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清凉之地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政治失意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