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虽然您提供的关键词“书生所怀未易料,会与君王扫燕赵”并非直接出自李贺的《南园十三首》中的任何一首,但其中的意境与李贺的豪情壮志相契合,且李贺的《南园十三首》中有多篇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故在此以其中一首为代表进行解析,并尝试结合您的关键词进行适当联想与解读。
作者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译文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请你暂且登上那凌烟阁去看一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释义
此诗前两句提出反问,抒发雄心壮志,后两句说士人不获重用,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慨,全诗语言凝练,富有力度,意境辽阔,笔力刚健,诗人用反问句式,指责朝廷昏聩,不重用年轻人才,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赏析
诗人由两个设问句开篇,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休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这里虽未言及“书生”与“君王”,但“带吴钩”的“男儿”显然是书生(诗人自指),而“收取关山”的非凡举动则非一般书生所为,自有其投笔从戎、报效君王的壮怀。
创作背景
这组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当时李贺正值二十四岁青春年华,正步入创作道路的鼎盛时期,李贺的仕途却极不顺利,他因父亲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不得举进士,只做过奉礼郎这样的小官,因愤懑不平,辞官而去,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的,诗人以《南园》为题,写了十三首七绝,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虽然直接包含“书生所怀未易料,会与君王扫燕赵”这样具体词句的诗并非出自李贺之手,但从其整体创作风格和主题来看,李贺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与这一关键词所蕴含的情感是相契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