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人生祸福难遽论,庙牺乌得为孤豚?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他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个人仕途也颇为坎坷,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他的政治诗则多抒发抱负,抨击时政,表现出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作者简介
李商隐自幼聪颖,文思敏捷,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由于卷入牛李党争,他的仕途一直不顺,多次遭贬,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文学追求和政治理想,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作,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纵览历史,凡是国与家,成功都源于勤俭,衰败则起因于奢侈。
何必非要琥珀才能做枕头,难道只有珍珠才能装饰车马?
想要远行,却找不到传说中的青海骏马;想要施展抱负,却难以撼动蜀地的顽固势力。
人生的祸与福难以预料,又怎能轻易断定祭祀用的牺牲品就一定会成为孤独的豚猪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回顾历史,总结了国家兴衰的教训,强调了勤俭与奢侈对于国家命运的重要性,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政治的不满和无奈,以及对人生祸福无常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史为鉴,深刻揭示了国家兴衰的根源,表达了诗人对于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浪费的强烈主张,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典故,使得诗歌既含蓄又深刻,充满了哲理意味,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李商隐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和不满,他通过回顾历史,总结了国家兴衰的教训,并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政治的不满和批判,他也对人生的祸福无常表示了深刻的感慨和无奈,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展现了李商隐作为一位诗人的深刻洞察力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