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偈颂七十八首·其二十三
宋·释正觉
空携空满袖,去来飘忽似云流。
千峰顶上无拘束,万象丛中得自由。
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
二者求兼势安可,与我周旋宁作我。
作者及朝代
作者:释正觉(1091年—1157年),宋代高僧,俗姓李,名安民,隰州(今山西隰县)人,他自幼聪颖,出家后法名正觉,号宏智,是临济宗杨岐派的重要传人。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释正觉是南宋时期著名的佛教僧人,他在佛教界有着极高的声望,不仅精通佛法,还擅长诗文创作,他的诗作多反映佛教思想,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对后世佛教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我空着手袖,带着满心的空寂,来去飘忽如同流云,在千峰顶上,我无拘无束,万象丛中我得以自由,我不向人间争宠夺辱,只将心事寄托给沙鸥,想要两者兼得又怎么可能呢?与我周旋时,我宁愿保持自己的本色。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他通过描绘自己在千峰顶上、万象丛中的自在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内心的追求,他也表达了对“二者求兼”的否定,即认为在世俗与内心追求之间,他更愿意保持自己的本色,不愿为了世俗名利而失去自我。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通过“空携空满袖,去来飘忽似云流”等句,诗人描绘了自己如同流云般自在的生活状态,他也通过“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等句,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意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释正觉在山林间修行期间,作为一位高僧,释正觉对佛教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世俗生活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山林间修行时,他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与自由,也体会到了内心的平和与满足,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这首诗也反映了释正觉作为一位高僧的豁达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