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岁晚掩柴荆,地僻久无车马声。出自哪首诗?

春秋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村居

宋·陆游

江村岁晚掩柴荆,地僻久无车马声。

白日掩门唯自静,清风拂面得闲情。

林疏日暮鸟相语,水阔天长云自行。

莫道此中无乐事,心无挂碍即安宁。

作者及朝代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岁末时节,我居住在江边的村庄,掩上了柴门和篱笆,这里地处偏僻,已经很久没有车马的喧嚣声了,白天我关上门,只有宁静陪伴着我,清风拂面,让我感到悠闲自在,树林稀疏,日暮时分,鸟儿在相互交谈;水面宽阔,天空高远,云朵自由自在地飘荡,不要说这里没有快乐的事,只要心中没有牵挂和阻碍,就能感受到内心的安宁。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晚年隐居江村的宁静生活,首联点明时间和地点,以及环境的幽静;颔联进一步渲染这种宁静的氛围;颈联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与自在;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满足和内心的安宁。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晚年隐居生活的宁静与闲适,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江村岁晚的宁静、清幽、闲适、自在等特征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又有对内心感受的抒发,二者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内心安宁的珍视和感悟。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晚年退居家乡,过着宁静的隐居生活,这首诗就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满足和内心的安宁,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逃避,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