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月
唐·韩偓
平生绝爱初三月,况是平池浸玉钩。
欹枕看银辉满砌,倚栏听碧水潺湲。
微云淡淡天高远,清露泠泠夜气幽。
此景此情何处有,人间天上几回秋。
作者简介
韩偓,晚唐五代时期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幼聪颖,文思敏捷,十岁便能即席赋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及第,历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职,后因卷入宫廷斗争,被贬为濮州司马,后入闽,依附王审知,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韩偓的诗风清新绮丽,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是唐代晚期的重要诗人之一。
译文
我一生中最爱那初三的月亮,更何况它还倒映在平静的池塘中,如同浸在水中的玉钩一般,我斜倚在枕头上,看着银色的月光洒满台阶,又倚靠在栏杆旁,听着池水潺潺流动的声音,天空中飘着淡淡的微云,显得天空更加高远;清冷的露珠滴落,使得夜晚的空气更加幽静,这样的景色和心情,在人间和天上又能有几回呢?岁月匆匆,转眼间已是几度春秋。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初三月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平生绝爱初三月”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最爱,而“况是平池浸玉钩”则进一步将这一美景具象化,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接下来的诗句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光、池水、微云、清露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幽远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咏月”为题,但并非单纯地描绘月亮本身,而是通过月亮这一意象,引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元素和细腻的笔触,使得画面生动而富有诗意,诗人还通过“平生绝爱”、“况是”等词语,表达了自己对初三月的深厚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韩偓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故,晚年更是被迫离开京城,流落他乡,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可能更加渴望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而初三月的美丽景象,正好触动了诗人的心弦,引发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他创作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