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注:此标题为常见归类方式之一,实际苏轼的《望湖楼醉书》有多首,且具体归属某一句到某一首有时存在不同版本或解读,但以下分析基于该句广泛流传的归属与解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直接包含“雨过荒池藻荇香,月明如水浸胡床”这两句的原文在苏轼现存作品中并未完全对应,但根据诗意和关键词,我们可以将其与苏轼的风格及类似意境的作品相联系进行解析,以下是一种基于意境重构的解析方式:
诗词原文(意境重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雨过荒池生藻荇,香飘四处满池塘。
月明如水浸胡床,清风徐来夜未央。
(注:此诗为基于苏轼风格与意境的重构,非直接出自苏轼原文)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译文
雨后的荒池中,藻荇生长茂盛,散发出阵阵清香,弥漫在整个池塘周围,月亮升起,明亮如水,仿佛将整个胡床(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都浸泡在了清澈的光辉之中,夜风轻轻吹拂,夜色还未到尽头。
释义
此诗描绘了雨后月夜的美景,通过“雨过荒池生藻荇,香飘四处满池塘”展现了自然生态的复苏与生机,而“月明如水浸胡床”则以月光之清澈比喻,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
赏析
苏轼此诗(意境重构)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月夜的自然景象,通过“雨过”、“月明”等自然元素,构建了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诗中“藻荇香”与“月明如水”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寓含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苏轼善于从日常景物中提炼诗意,此诗即是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艺术再现。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意境重构,但苏轼的《望湖楼醉书》系列诗作确实是在其被贬杭州期间所作,反映了他在逆境中仍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苏轼常借自然之景抒发情感,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看法,这些诗作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其人生哲学的体现,在创作这些诗作时,苏轼或许正独自漫步于湖畔,或是在望湖楼上远眺,心中涌动着对自然与人生的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