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洞庭湖
唐·李群玉
三山渺渺鸾鹤远,七泽茫茫蓑笠寒。
渔艇到门时唤酒,人家临水自安澜。
苍梧云外湘妃泪,斑竹丛中秋水寒。
欲问灵均何所寄,沅湘千古一潸然。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群玉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群玉,唐代著名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早年曾游历四方,晚年隐居沅陵西山,他的诗作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唐代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
译文
三山缥缈,鸾鹤飞翔在遥远的天际;七泽茫茫,渔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在寒风中劳作,渔船驶到门前时,我便呼唤友人一同饮酒;人家临水而居,生活安宁,波澜不惊,苍梧山外,湘妃竹上泪痕斑斑,秋水也似乎带着寒意,想问屈原的灵魂寄托在何处,只见沅水和湘水千百年来都在默默流泪。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及其周边地区的壮丽景色和渔人的艰苦生活,首联以“三山渺渺鸾鹤远,七泽茫茫蓑笠寒”开篇,既展现了洞庭湖的辽阔与神秘,又暗示了渔人的艰辛与孤独,颔联通过“渔艇到门时唤酒,人家临水自安澜”的描写,展现了渔人生活的闲适与安宁,颈联则借“苍梧云外湘妃泪,斑竹丛中秋水寒”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尾联则以“欲问灵均何所寄,沅湘千古一潸然”作结,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沉思。
赏析
这首诗以洞庭湖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感慨,诗中既有对洞庭湖壮丽景色的描绘,又有对渔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既有对历史的沉思,又有对自然的敬畏,诗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生动的描写,将自然景色、人文景观和历史情感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画面,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象征手法,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群玉在游历洞庭湖时所作,当时,他正值壮年,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有着深刻的感悟,在游历过程中,他被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和渔人的艰苦生活所触动,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和思考的诗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也可以领略到他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