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命虽多死闾巷,逢时亦有至公侯。全诗是什么?

梦梦9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诗

唐·王勃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荡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人生宦游多别离,迢迢千里远相期。

云雨焉能常相若,山陵岂得无迁移?

寒暑换节忽已晚,白日西驰光景颓。

薄命虽多死闾巷,逢时亦有至公侯。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夫须兼济,岂得乐一身。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勃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颖,六岁即能写文章,十四岁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因作《斗鸡檄》被高宗怒斥而免官,后漫游巴蜀,客居剑南,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时年二十七岁,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临高台》《采莲曲》《秋夜长》《滕王阁序》等。

译文

秋风萧瑟,天气转凉,草木在风中摇曳,露水凝结成霜,群燕辞别归巢,天鹅向南飞翔,想到你客居他乡,心中充满思念,我深深眷恋着故乡,你为何久久不归,滞留在他乡?我孤独地守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忧愁时总会想起你,不敢忘记,不知不觉间泪水沾湿了衣裳,我拿起琴,拨动琴弦,发出清越的商音,短歌低吟,却难以长久,明亮的月光照在我的床上,银河向西流淌,夜还未央,牵牛星与织女星遥遥相望,你为何无辜地被银河阻隔?人生宦游多离别,我们相隔千里,却期盼着重逢的日子,云雨哪能常常相同,山陵又怎能不发生变化?寒暑更替,季节变换,转眼间已到晚秋,太阳向西落下,光景渐渐黯淡,命运不好的人虽然大多死在里巷之中,但遇到好时机的人也能位至公侯,富贵人家的子弟不会饿死,读书人多半被耽误了一生,大丈夫应当兼济天下,哪能只顾自己享乐呢?

释义

“薄命虽多死闾巷,逢时亦有至公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命运不好的人虽然大多死在里巷之中,但遇到好时机的人也能位至公侯,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同时也强调了机遇和时势对人生的重要影响。

赏析

这两句诗以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命运的不公与人生的无常,前半句“薄命虽多死闾巷”描绘了那些命运不佳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往往因贫困、疾病等原因而早逝,死后也只能默默无闻地躺在里巷之中,后半句“逢时亦有至公侯”则转向了那些遇到好时机的人,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机遇或家世背景,能够位至公侯,享受荣华富贵,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命运和机遇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勃在漫游巴蜀、客居剑南期间所作,当时,王勃因仕途不顺,心中充满了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人生哲理等方式,展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贫富悬殊、仕途艰难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