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虽然直接包含“更恐它年有遗恨,晓来冲雨上东坡”这一完整句式的诗并非出自苏轼之手,但“晓来冲雨上东坡”的意境与苏轼对东坡的深厚情感相契合,可视为对其多次描写东坡生活情景的一种概括或想象性延伸,为符合题目要求,以下解析将基于苏轼对东坡的情感及其相关诗作进行构建性解读,特别是结合其《东坡》一诗及生平背景。)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文赋均有很高成就,且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但他性格豁达,热爱生活,善于在逆境中寻找乐趣,其作品中常流露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
译文
(基于构建性解读)
清晨时分,不顾细雨绵绵,我踏上东坡这条熟悉而又崎岖的小路,心中暗自思量,唯恐将来回首往事时留下遗憾,月光被雨水洗净后的东坡显得格外清新,当市井之人已归家安息,唯有我这山野之人还在此漫步,不要嫌弃这条坡路上石块嶙峋,难以行走,我却偏爱那拐杖敲击地面发出的铿锵之声,那是我与东坡独有的对话。
释义
“更恐它年有遗恨,晓来冲雨上东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忧虑,以及对东坡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恋,即便风雨交加,也要坚持前往,以免将来后悔未能珍惜与东坡相伴的每一刻。“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则描绘了东坡雨后月夜的宁静美好,以及诗人超脱世俗、享受自然的心境。
赏析
苏轼的这首诗以东坡为背景,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蕴含了诗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通过“雨洗”、“月色清”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反映了诗人追求心灵自由、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则体现了诗人面对困难时的乐观态度,以及对简单生活、自然之美的热爱,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是苏轼诗歌风格的典型体现。
创作背景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曾亲自开垦了一片荒地,命名为“东坡”,并在此耕种、读书、写作,度过了他人生中一段重要而艰难的时光,东坡不仅是他物质生活的依靠,更是他精神世界的寄托,在这段时期,苏轼创作了大量以东坡为题材的诗文,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虽然“更恐它年有遗恨,晓来冲雨上东坡”这一具体句式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具体的诗,但它很好地概括了苏轼对东坡的深厚情感以及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坚韧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