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感
清·黄景仁
惆怅流年又如许,羁魂欲仗楚词招。
寒烟衰草迷秋梦,冷月清霜伴夜宵。
故里音书空断绝,异乡人事转萧条。
谁怜寂寞书窗下,瘦影偎灯伴寂寥。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诗人,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译文
流年似水,又一年过去了,心中满是惆怅,我这漂泊的灵魂想要借助《楚辞》来招唤归途,寒冷的烟雾和枯萎的野草迷蒙了我的秋梦,清冷的月光和寒霜陪伴着我度过漫漫长夜,故乡的音信早已断绝,身处异乡的我发现周围的人事也越发萧条,有谁能够怜惜我这寂寞的书窗之下,瘦弱的身影紧挨着灯火,陪伴着无尽的寂寥。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惆怅,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身处异乡的孤独感,首联“惆怅流年又如许,羁魂欲仗楚词招”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归乡的渴望,颔联和颈联通过描绘秋日的凄凉景象和故乡音信的断绝,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尾联则以“瘦影偎灯伴寂寥”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寂寞无助的内心世界。
赏析
这首诗以秋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诗中“寒烟衰草”、“冷月清霜”等意象的运用,不仅营造了凄凉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诗人通过“羁魂欲仗楚词招”等诗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归乡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黄景仁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异乡漂泊、生活困顿之时所作,诗人通过描绘秋日的凄凉景象和自身的孤独感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在黄景仁的诗歌中,这种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思是贯穿始终的,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