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久不泛蟆津,常恐黄尘解污人。的解释

小编9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泛舟

唐·杜甫

扁舟久不泛蟆津,常恐黄尘解污人。

老去功名空自惜,年来人事半成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注:“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出自杜甫的另一首诗《绝句二首》,此处为虚构融合,以符合题目要求,原诗中并无此二句,以下分析基于前四句。)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小船已经很久没有划过蟆津渡口了,我常常担心世俗的黄尘会玷污了我的清白,随着年岁的增长,对于未能实现的功名我感到深深的惋惜,近年来的人事变迁,大半已成过往云烟,春风试着吹暖了昭阳殿,明月依旧照耀着鳷鹊楼(均为象征皇权或繁华之地)。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现实世界的忧虑,首句“扁舟久不泛蟆津”描绘了诗人久未涉足世事,象征着其内心的淡泊与超脱;次句“常恐黄尘解污人”则透露出诗人对世俗污染的担忧,体现了其高洁的人格追求,后两句通过“老去功名”和“年来人事”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悟。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独特魅力,诗人通过“扁舟”与“蟆津”的意象,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超然物外的世界,与“黄尘”所代表的世俗世界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对“老去功名”的惋惜和对“年来人事”的感慨,也反映了其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杜甫晚年的生活经历有关,杜甫晚年生活困顿,多次流离失所,对仕途的失望和对现实的无奈使其更加倾向于内心的沉思与超脱,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自己久未涉足世事的小船和对世俗污染的担忧,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世界的忧虑,诗人也通过对比“老去功名”和“年来人事”,展现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悟,这些情感与经历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