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书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末俗纷纷只自谩,惟公肯向静中观。
心源不竭方流远,雨泽无偏意自安。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末俗纷纷只自谩,惟公肯向静中观”实际上出自朱熹的某首诗或组诗中的一部分,但直接完整包含这两句的诗词在朱熹现存作品中并不直接对应一首完整的、广为人知的诗题,为便于解析,我选取了朱熹与读书、静心相关的《观书》一诗作为背景,并适当融合了您提供的关键词意境进行创作说明,以便全面解析。)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译文
(针对包含关键词的部分进行翻译)
末世的习俗纷纷扰扰,人们多是在自欺欺人,只有您(指读书人或智者)愿意在静谧中深入观察思考。
释义
“末俗纷纷只自谩”意指当时社会风气浮躁,人们往往被表象所迷惑,自我欺骗;“惟公肯向静中观”则赞扬那些能在喧嚣中保持冷静,深入思考的人。
赏析
这两句诗反映了朱熹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以及对真正求知者的赞扬,在朱熹看来,真正的学问和智慧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深入思考,而非表面的喧嚣和浮躁,他通过对比“末俗”与“惟公”的行为,强调了静心观察、深入思考的重要性,体现了其理学思想中“格物致知”的理念。
创作背景
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思想多元的时代,面对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朱熹致力于通过理学思想来引导人们回归内心的平静与真诚,追求真正的学问和智慧,这首诗可能是他在读书或教学过程中的有感而发,旨在提醒人们要摆脱浮躁,深入思考,以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也表达了他对真正求知者的赞赏和期待。
由于直接包含您提供关键词的完整诗句在朱熹现存作品中并不直接对应一首广为人知的诗题,因此上述解析是基于对朱熹思想及作品的理解,结合您提供的关键词意境进行的创作性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