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桤正可三年大,爱竹何曾一日无。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栽竹

宋·苏轼

种桤正可三年大,爱竹何曾一日无。

寒天瘦枝不禁雪,晴日瘦叶犹禁风。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

岂知南山有孤竹,春来自发无人看。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王安石并称“王苏”;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译文

种植桤木树三年就能长成大树,而我对竹子的喜爱又何曾有过一天缺少呢?寒冷的天气里,竹子那瘦弱的枝条难以承受大雪的重压,但在晴朗的日子里,它那瘦弱的叶子却还能抵御住风的吹拂,长安城里的豪门贵族们惋惜春天的逝去,争相观赏城西那娇艳的紫牡丹,他们又哪里知道,在南山之中有一丛孤独的竹子,春天到来时它自然而然地生长,却无人问津。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种植桤木与竹子,表达了诗人对竹子坚韧不拔、淡泊名利品质的赞美,前两句点明主题,表明自己对竹子的深厚情感;中间两句通过描绘竹子在恶劣环境下的坚韧,进一步突出其品质;后两句则通过对比豪门贵族对牡丹的追捧与南山孤竹的无人问津,讽刺了世俗的浅薄与浮躁。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题材,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竹子坚韧、淡泊品质的赞美,诗中“种桤正可三年大,爱竹何曾一日无”一句,既点明了诗人对竹子的深厚情感,又通过种植桤木与竹子的对比,突出了竹子在诗人心中的特殊地位,中间两句对竹子在恶劣环境下的坚韧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竹子的象征意义,后两句则通过对比,讽刺了世俗的浅薄与浮躁,凸显了诗人对竹子品质的推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在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情况下,苏轼更加珍视那些能够给他带来精神慰藉的事物,如竹子,竹子以其坚韧不拔、淡泊名利的品质,成为了诗人心中的精神寄托,通过这首诗,苏轼表达了自己对竹子品质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