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
明·杨慎
明朝乐事真当贺,山北山南曳瘦藤。
一路野花香不断,青山无处不逢僧。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慎(1488年-1559年)
朝代:明代
作者简介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劝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终世不赦,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追赠光禄寺卿,谥号“文宪”。
杨慎存诗约二千三百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因流放滇南,其诗多叙边情,不乏报国情怀;其余题材多写山水游踪、咏史抒怀之作,他在贬谪期间,对滇南的民情风俗,多有描述,其著作之丰,为明代第一。
译文
明天的快乐事情真值得庆贺,我要在山北山南之间拖拽着瘦藤杖去行走,一路上野花的香气不断袭来,青山处处都能遇见僧人。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即将进行的山行充满期待和喜悦的心情,首句“明朝乐事真当贺”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到来的山行之事的喜悦和期待;次句“山北山南曳瘦藤”则通过“曳瘦藤”这一动作,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行走在山间的情景;第三句“一路野花香不断”进一步渲染了山间的美好景色,野花的香气四溢,令人陶醉;末句“青山无处不逢僧”则通过“逢僧”这一细节,展现了山间的宁静与和谐,以及诗人与僧人的亲近。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山行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曳瘦藤”、“野花香”、“逢僧”等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山间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诗人也通过“明朝乐事真当贺”等诗句,表达了自己对山行的期待和喜悦之情,整首诗意境清新自然,语言流畅优美,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杨慎一生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这首诗可能是在他被贬谪期间,面对自然美景时的一种心灵寄托和抒发,通过描绘山间的美好景色和与僧人的亲近,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