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怜高冢临官道,细细烟莎遍烧痕。下一句是什么?

风云9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清明日对酒

唐·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最怜高冢临官道,细细烟莎遍烧痕。

作者及朝代

作者:高翥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高翥,字九万,号菊磵,南宋诗人、词人,他生于南宋孝宗年间,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诗作闻名,高翥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及对社会的观察,尤其擅长描绘田园生活和抒发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译文

南北山头布满了墓田,清明时节扫墓的人们络绎不绝,焚烧的纸钱化作白蝴蝶飞舞,悲伤的泪水染红了杜鹃花,夕阳西下,狐狸在坟墓上安眠,夜晚归来时,儿女们在灯前欢笑,最让人怜惜的是那靠近官道的高高坟墓,周围长满了细密的莎草,遍布着烧纸留下的痕迹。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人们扫墓祭祀的场景,通过纸钱飞舞、杜鹃啼血、狐狸安眠、儿女欢笑等细节,展现了生与死、哀与乐的对比,最后一句“最怜高冢临官道,细细烟莎遍烧痕”特别强调了那些靠近官道、被世人遗忘的坟墓,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生命的同情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清明扫墓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节日的氛围和人们的情感,前两句概述了清明时节墓田遍布、祭扫纷然的景象;中间两句通过纸钱飞舞和杜鹃啼血的意象,表达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后两句则通过狐狸安眠和儿女欢笑的对比,以及高冢旁莎草和烧痕的细节描写,深化了诗人对生命消逝和世态炎凉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逝去生命的哀悼,也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创作背景

高翥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恐惧更加深刻,清明时节作为传统的扫墓祭祀节日,更是触动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慨,高翥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生命消逝的同情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普遍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